
回忆录
《我在留医院的儿时回忆》- 谢王翠翎女士
谢王翠翎女士出生于1969年。她热衷于教导及指导保健及体育项目。自从考获运动科学文凭后,下来的三十余年,翠翎投入于保健促进项目的行业,她的工作大多环绕着乐龄人士的保健促进活动。正是她在广惠肇留医院度过的童年时光,使她产生了与乐龄人士工作的兴趣。
留医院: 您的外公 [林芝先生] 在医院担任什么职务?您能形容你的家庭吗?
翠翎:我的外公在60至80 年代之间在医院担任护士。他出生于1924年。我的外公没有孩子,便领养了我的母亲。 当时我才四岁,幼儿园放学后,外公便接我去医院。外公工作时,我就在花园嬉戏及与病人谈天说地打发时间。
医院:作为护士,外公的日常职责包含什么呢?
翠翎:外公会巡视病房,然后送饭给病人。看见食物时,孩子们都非常兴奋。虽然我不能给病人盛饭,但我可以和病人们交谈。因为自己的家人都不来探望,所以病人们大多都乐于和孩子们相处。我不记得外公是否送药给病人。
医院:在医院内,你遇见了什么人?
翠翎:当年医院大多数的病人是年长者。我看见腿黑的病人时便很好奇,想了解其中的原因。强烈的好奇心使我接连地向外公提问: “那是什么?”, “为什么他们的腿那么黑? “ 长大后,我才意识到这是糖尿病的严重病状。一般上,家属得先签手术同意书才能开刀。有些病人因此不能马上动手术, 必须等到家人同意后才能截肢。
住在留医院的年长者大多贫穷。或许他们的孩子因为生活忙碌,并没有探望父母。 一部份举目无亲的病人甚至穷到无法买棺材。外公和他的同事便会合买木板,一起钉制棺材。
医院:医院的环境如何?
翠翎:我记得院内有个池塘,里面有很多乌龟。我经常去那里看乌龟。院内还有护士宿舍。【70年代】,建筑物的设计简朴。病房的左右两侧都排满了病床。 医院以前采用的是钢制床,床的中间有一个洞。如果病人无法起身上厕所,便在床底下放置尿壶方便大小便。我蹲在地上,望着“落下的东西”。我猜医院当时缺乏人力,所以便设计了这样的病床方便护理。
医院内的池塘。2014年,医院开始扩建计划后,池塘也被拆除。
医院: 你还记得以前病人都吃些什么吗?
翠翎:病人大多年老,他们不能咀嚼固体食物而且身体乏力。因此,食物一般都是液状或是粥。 我记得食物都磨得很碎,煮得很烂。
医院: 外公有没有向您诉说工作所面临的挑战?
翠翎:那时,生活非常艰难,但外公从没抱怨过。他出生于1924年,这意味着他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。我们很穷,住在租赁组屋里。只要哪里有需要工人的,他就会去工作。至于外公为何一直在医院工作直至退休,他是位富有同情心的人;因此是为了服务人民而呆了这么长的时间。
医院: 小时候来到医院有什么感受?
翠翎:当时我并不害怕,只是觉得一切都很有趣。 第一次看到尸体时, 我的内心有很多疑问, 例如,为何尸体都不动呢? 过了一段时间就慢慢适应了。
医院: 这段童年的记忆对你有何影响呢?
翠翎: 毕业至今,我一直都从事有关保健的工作。在我众多的工作项目中,涉及乐龄人口及慢性疾病的居多。其中就包括教乐龄人士如何改变生活习惯、处理悲伤及如何建立良好关系 (特别是与年轻一代)。
2019年,我来到了广惠肇留医院的圣乔治中心演讲。再次来到这里,我感到
很激动,很想哭。即使现在每当我来到留医院时,我都感到如此。这里有很多我儿时的回忆── 有好的, 也有不好的。我觉得有些年长者很可怜。无论一个人再忙,都要抽空去探望住在疗养院的父母。演讲当天,我提前来到中心和年长者聊天。他们依然记得医院里的事。 他们说护士非常友善地把每个病人都照顾得很好。他们也记得当别的医院不肯收留穷人时,留医院为这群人敞开大门。因此在很多年长者的心中,这是一家为贫困病人服务的医院。当医院筹款时,他们都乐意捐款。老一辈的人仍旧记得留医院为社会做出的贡献。
广惠肇留医院的回忆录记载着人们对医院的记忆。这些故事庆祝并纪念了新加坡互助及无私奉献的精神。通过记载、分享这些故事,我们希望激发下一代秉承祖先的慈善精神。